讓“小修小補”增添社區活力與魅力
“多虧了‘鄰里十八匠’的朱師傅,把我家菜刀磨得好用,不僅免費,還專門來到小區門口提供服務,省得我們跑遠路了?!?月18日,迎江區龍獅橋鄉水岸花都小區居民王華金高興地說。(《安慶晚報》4月19日)
“小修小補”服務,是事關群眾衣食住行的民生需要,也是城市功能十分重要的一部分。龍獅橋鄉從做好人民群眾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著手,在全鄉范圍內挖掘傳統匠人,組建“鄰里十八匠”志愿服務隊,解決群眾“小修小補”生活需求,既便民又暖心,體現出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水平,增添了社區活力與魅力,也讓社區煙火氣和人情味更濃。
不得不說,“小修小補”在遠離現代生活。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,消費觀念產生變化,物品更新換代的頻率變快,許多年輕消費者不愿意修修補補,更樂意棄舊換新;加上過去“小修小補”流動攤點,存在違章占道經營情況,影響城市環境,存在安全隱患,因而“小修小補”越來越少,難以融入社區生活。但“小修小補”是中老年居民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,滿足這部分人群的特定需求,在社區附近設立修鞋、配鑰匙等小修小補、修舊利廢,讓其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,這既是做好適老化服務的重要范疇,也是補齊便民服務設施短板、便利居民生活消費、順應消費多元化、個性化的趨勢,增添社區活力與魅力的有效措施。
近年來,商務部在不少城市正積極推進便民生活圈建設,會同有關部門先后出臺指導意見和建設指南。包括完善社區消費的供給設施,讓修鞋、配鑰匙等“小修小補”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的生活,解決“小修小補”生活需求。借此,我們可以在龍獅橋鄉以志愿服務隊打通服務群眾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基礎上,讓這些久違溫馨的服務常態化融入居民生活服務圈,使我們的城市更富煙火氣和人情味。
下一篇文章:雙管齊下 為科學安全度汛筑牢“新堤壩”